2024年12月,欧委会在官网更新并发布了分析简报《欧盟-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近期趋势及对欧盟风险敞口的影响》,论述欧盟-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总体趋势、中企对欧并购和绿地投资,以及对欧盟的可能带来的“风险”影响等。简报提到,中国对欧投资持续下行,绿地投资逐渐超越收并购成为中企对欧投资的主流方式,且近年多数投资流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在“经济安全”和“去风险”政策背景下,欧方如何看待中国对欧投资值得高度关注。
01
引言
欧盟目标是对与中国经济关系“去风险”。欧盟制定了微妙的中国战略,将中国同时视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然而,在地缘政治日益紧张和复杂程度加大背景下,去风险和经济安全已成为欧盟的首要任务。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3年12月的中欧峰会上重申,“去风险”是要从新冠肺炎疫情和与俄罗斯的能源关系中汲取教训,通过管理风险,解决过度依赖问题,提高韧性。
在了解欧盟对中国的风险敞口和应对相关风险方面,欧盟已取得重要进展。很多分析盘点了欧盟与中国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确定欧盟对中国的战略依赖和供应链瓶颈等领域。为应对已发现的风险,欧盟通过多项重要立法,旨在加强关键行业的制造能力。此外,欧盟还积极寻求新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以实现采购多样化,并发展与中国公平竞争的措施工具,欧盟目前正在积极实施这些措施。
本经济简报重点关注外国直接投资在评估欧盟-中国风险敞口中的作用。要了解中欧外国直接投资的最新趋势及其影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2节简要概述了欧盟-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总体趋势;第3节和第4节分别探讨了中国的并购和绿地投资;第 5 节简述中国在第三国的投资对欧盟的可能影响;第 6 节评估了欧盟在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本经济简报的核心内容是基于对中国(欧盟)最终实际拥有人近期对欧盟(中国)的收购和绿地投资,分析层面为公司。
虽然外国直接投资可能会加深欧盟对中国的风险“敞口”,但要了解其影响,需要进行审慎的评估。本经济简报显示,外国直接投资(对内和对外)可能会以不同方式进一步扩大欧盟已经确定的贸易风险。同时,了解中国投资对欧盟的影响(反之亦然)也很复杂,因为这些投资通常既涉及利益,也可能涉及风险。特别是在贸易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绿地投资的影响可能值得进一步关注,尤其是在贸易紧张局势加剧背景下。
02
欧盟-中国外国直接投资:总体趋势
过去几年,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呈下降趋势。中国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并购和绿地)在 2016 年达到顶峰,此后一直在下降。
与此相反,欧盟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流量却呈现出大体稳定的态势,目前与中国对欧盟的外国直接投资处于类似的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构成最近发生了变化,绿地投资超过了并购。
虽然中国对欧盟企业的并购数量和金额都有所下降,但绿地投资自 2021 年以来一直在增加。2023 年,中国在欧盟外国直接投资绿地项目总数(6%)中所占份额高于收购的份额(3%)。这表明了中国投资方式的转变,与中国扩大生产和深化全球市场份额的雄心相呼应,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主要是为了获取外国技术或者关键资产。欧盟对华投资历史上一直以绿地投资为主,并持续如此。
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也表明,中国在欧盟的投资可能正发生转移。在中国对欧盟的累计投资中,德国所占份额最高,其次是法国。自 2000 年以来,中国在欧盟的累计投资中,德国和法国所占份额合计超三分之一。然而,中国最近投资正向欧盟其他成员国转移,尤其是匈牙利,在 2023 年和 2024 年(截至第三季度)占据了中国在欧盟投资的最大份额。
03
中国在欧盟的并购活动
过去五年中,中国对欧盟企业的并购数量和金额都有所下降。正如第 2 节中所强调,中国并购活动经历明显下降:从 2017 年的近 200 宗交易降至 2023 年的约 50 宗。
除了中国越来越重视绿地投资外,并购活动的减少还可归因于其他因素,包括中国的资本管制、中国经济放缓、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欧盟成员国对外国并购进行更彻底的审查。
与此同时,仍在进行的并购往往以敏感生态系统中的活动为目标。对 2022 年以来的并购活动进行交易层面的分析,可将每笔交易归类为相应的产业生态系统。自 2022 年以来,约 60-70% 的中国并购集中在敏感的产业生态系统,尤其是数字、医疗、可再生能源和电子产品领域。
具体的交易案例证实,近期中国的收购目标是敏感生态系统中的欧盟企业。近期中国在能源密集型产业生态系统中的收购案例包括一家铝材料制造商(意大利、2023 年)和一家碳材料生产商(斯洛伐克,2023 年)。在数字生态系统中,最近的收购案例包括一家能源管理软件供应商(法国,2022 年)和一家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法国,2022 年)。中国近期在健康生态系统的收购包括例如,一家综合性全球肿瘤公司(德国,2023 年)以及一家活跃于专业细胞疗法领域的生物技术公司(德国,2023 年)。在电子生态系统中,案例包括收购一家大型光纤生产商(德国,2022 年)、一家电池替代芯片生产商(荷兰,2022 年)和一家半导体行业设计软件提供商(比利时,2022 年)
在能源--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中的例子包括收购不同的太阳能园区和风力发电场(如西班牙、匈牙利)、收购电动汽车电池初创公司的股份(斯洛伐克,2023年),收购一家汽车行业(包括电动汽车)的系统供应商(德国,2023 年)。最后,中国最近收购欧盟航空航天和国防生态系统活动的例子包括收购前空中客车公司的一家工厂(西班牙,2024 年)和一家直升机制造商(意大利,2022 年)。
这些趋势和实例表明,欧盟在中国并购“去风险”方面喜忧参半。一方面,中国并购的数量和价值一直在下降。但与此同时,在过去的几年中,仍有大量的企业被收购,尤其是活跃在敏感工业生态系统中的欧盟企业。虽然欧盟在创新和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上有压力,但它在一些关键技术和企业领域仍然占有强势地位。这继续吸引着中国的并购活动,尽管可能越来越多地针对小型企业和初创企业,而不是数十亿欧元的交易。在此背景下,最近的证据还突出表明,跨国并购大大降低了被并购欧盟企业的生产率,尤其是在制造业(包括高科技和低科技)领域。欧盟委员会于 2024 年提出了修订《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条例》的建议,以解决不足之处并提高系统效率。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投资者在此前的投资中已经对欧盟近50,000 家公司施加了影响或控制。
04
中国在欧盟的绿地投资
中国在欧盟的绿地投资已成为中国对欧盟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模式,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本节将探讨:(1)绿地投资的近期趋势,包括生态系统层面的趋势;(2)了解中国绿地投资对电动汽车行业的可能影响。
1) 中国在欧盟的绿地投资:生态系统层面的最新趋势
中国对欧盟的绿地投资正处于强劲的上升趋势。与并购水平下降相反,中国绿地投资价值正出现以下重要增长:从 2022 年到 2023 年,已完成的绿地项目增加了一倍多(图 6,左),预计 2024 年将进一步增长。总之,绿地投资已成为中国在欧盟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主要驱动力:2023 年,绿地投资占全部投资的70%以上。
中国绿地投资主要针对敏感的生态系统。通过对 2022 年、2023 年和 2024 年前三个季度(即近期中国绿地投资的主要部分)的绿地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可将每个项目划分为相应的工业生态系统(图 6,右)。这表明,自 2022 年以来,中国绿地投资项目总数的80%的集中在敏感的产业生态系统中。能源--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尤为突出,近一半的中国已完成投资集中在这一领域。
电动汽车(EV)价值链是迄今为止中国正在进行和已宣布的绿地投资的最重要来源。事实上,中国在欧盟已宣布和正在进行的与电动汽车价值链相关的绿地项目约占正在进行和已宣布项目总数的 55%,如果按价值计算,约占 85%。这可归因于整个电动汽车价值链中正在进行和已宣布的一些大型投资(数十亿美元)。虽然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电池生产厂,但投资也开始沿产业链扩张,包括零部件生产厂(如电解液、阴极、阳极和隔膜),制造电池本身,也加大了电池回收设施等方面的投资。
虽然这些正在进行和已宣布的在电动汽车价值链上的新投资主要集中在匈牙利,但也包括以下成员国:德国、法国、荷兰、斯洛伐克、葡萄牙、波兰、芬兰、西班牙和瑞典。
2) 中国对电动汽车供应链的绿地投资--了解可能的影响
绿地外国直接投资可为相关生态系统带来若干潜在的积极影响。一方面,这些大规模投资(如电池千兆工厂)可创造增长和本地就业机会。它们还能在价值链中产生溢出效应,使投资活动的当地供应商和下游承购商也能从中受益。
此外,由于投资位于欧盟境内(而非中国),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可能较低。此外,绿地投资还可能为目的国或地区带来技术转让,尤其是在投资者拥有某些先进技术的情况下,而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可能正是这种情况。
最后,绿地投资--即使是外资--可能有助于实现欧盟为自己设定的国内制造业目标,如净零工业目标,最终有助于实现气候目标。
这些潜在的好处可以解释为什么最近几项中国绿地投资得到了成员国的国家支持。几家投资电动汽车价值链的中国公司已经或即将从东道国获得国家援助。
在匈牙利,几家中国公司已从成员国获得国家支持(如税收减免、基础设施奖励),用于与电动汽车相关的投资。其中一些支持似乎相当可观,例如宁德时代正在进行的一项投资中,成员国提供了约 8 亿欧元的资助(约占投资额的10%);据报道,远景科技从西班牙和法国分别获得了占投资额 23% 和 34% 的贷款。这与美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在美国,中国在电动汽车价值链上的投资呈下降趋势,并受到严格审查。
同时,中国在电动汽车价值链上的绿地投资可能会给欧盟带来某些风险。这些风险包括:(1) 扩大对中国和中国企业的依赖和风险敞口;(2) 欧盟企业在该领域的增长前景可能受到抑制;(3) 这些投资的若干预期积极影响可能难以实现。
首先,中国的绿地投资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电动汽车价值链中对中国的依赖和风险。目前,中国在全球锂离子电池、牵引电机和电动汽车价值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在欧盟的绿地投资将进一步加深这些领域对中国的敞口风险。中国最大的电池生产商和对欧最大出口商也是对欧绿地投资最重要的来源企业。比如中国前五大生产商都已经或宣布将要在欧洲建立生产设施。换言之,随着这些企业将在欧盟单一市场生产并服务欧盟客户,欧盟对这些公司在贸易已有的依赖将进一步加深。
第二,中国在电动汽车价值链上的绿地投资可能会抑制欧盟企业的增长前景。一方面,中方(在中央和地方层面)为支持中国企业而采取的干预措施正在对电动汽车和电池市场造成“扭曲”。这些公司在欧盟投资的风险是使单一市场的竞争环境更加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在当地开展业务也能使中国企业规避潜在的进口关税(“跳开关税”)。此外,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重,包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 。这可能会通过中国在欧盟建立更多的生产能力而进一步加深。总之,这些因素可能会破坏欧盟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真正的欧洲再工业化。
最后,绿地投资的预期收益可能难以实现。例如,虽然中国企业与欧盟企业之间有许多合资企业(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理论上可能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但中国的一些投资似乎往往只专注于组装,而不涉及研发活动。此外,对就业的积极影响也可能低于预期,因为中国企业可能依赖中国(而非当地)员工和管理。
此外,对欧盟供应商的积极影响也可能无法完全实现,因为中国公司可能会从位于中国的供应商处采购。尤其是在中国面临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的领域(如电池、钢铁)。
成员国之间在对中国外国直接投资施加潜在条件(如必须依赖本地供应商)方面存在的分歧可能会影响这些投资的本地化决策。
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在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强调了这一风险,并强调 "体量小成员国在与大型外国投资者谈判时产生的不对称可能会导致外国获得不受欢迎的让步。当涉及潜在的安全威胁和欧盟的地缘政治对手时,这一点尤其令人担忧"。在此背景下,还值得注意的是,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已要求欧洲企业在多个领域与中国企业合资并转让技术。
05
中国在第三国的外国直接投资
06
欧盟对华外国直接投资(FDI)
首先,超过一半的欧盟对华外国直接投资来自德国。德国在过去十年中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欧盟投资国,自2016年以来,占欧盟对华外国直接投资交易总额的一半以上(见图12)。其次为法国(12%)和荷兰(11%)。德国投资的集中程度在时间上相对稳定。
07
结论
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本经济简报强调,在评估欧盟对华风险敞口时,外国直接投资应与贸易一起纳入考量。该报告指出,外国直接投资可能扩大已有的进出口风险敞口。例如,要准确评估欧盟对中国企业供应的风险敞口,需要考虑到(1) 直接贸易敞口与进口依赖;(2) 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并在单一市场内供应所产生的敞口;(3) 中国企业在第三国投资并从这些国家向欧盟出口所产生的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