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动汽车再次成为中欧经贸关注焦点。再过几天,欧委会对中国产纯电动汽车拟征收长达五年、最高可达约45%的关税或将生效。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周五应约与欧委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举行视频通话,就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价格承诺”方案进行对话和交流。双方重申对“价格承诺”的谈判意愿,同意下一轮谈判尽快启动。同时,舆论提醒警惕欧盟在谈判中采取“分化策略”,建议要维护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团结与市场稳定。9月,中国电动汽车对欧盟出口突破六万辆,创历史新高。
再过几天,自10月31日起,欧盟或将对自中国进口纯电动汽车实施为期五年、总共最高可达约45%的高额关税。高关税不仅对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出口带来巨大挑战,也将严重影响欧盟自身的绿色转型进程。围绕反补贴税问题,中欧双方多轮“价格承诺”谈判一直在紧张推进。10月25号,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应约与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视频会谈,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进行专业、务实、坦诚、建设性的交流。双方回顾了前一阶段磋商的进展,重申了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的政治意愿,明确了继续将价格承诺作为本案的解决途径,并对下一步磋商方向作出指导。王文涛指出,中欧各界对妥善处理该案都有强烈呼声和很高期待。9月20日以来,双方就价格承诺方案进行了密集磋商,通过双方艰苦努力,一些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事关中欧业界核心关切的问题上仍存重大分歧。中方将坚定不移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希望双方在前一阶段磋商基础上共同继续推进磋商,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切实回应中欧各界期待,维护中欧产业共同利益和中欧经贸互利合作大局。王文涛强调,下一阶段价格承诺磋商应在相互照顾核心关切的基础上,按照“务实、平衡”的原则进行磋商,兼顾协议效力和企业核心利益;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价格承诺执行和监管的双边沟通机制。欧方就价格承诺方案提出具体建议,并提议双方技术团队就此进行视频磋商。中方同意立即启动下一阶段磋商,并欢迎欧方团队尽快来华。双方还就中国对欧盟相关白兰地、猪肉和乳制品等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交换了意见。中方强调上述案件系应中国国内产业申请发起,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中国法律规定,中方将继续依法依规开展调查,并充分保障各方合法权益。第一,分歧犹在:公报指出,中欧在历经八轮技术谈判后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中欧业界核心关切的问题上仍存在重大分歧。第二,下阶段磋商在即:此次视频电话为欧方发起,欧方就价格承诺方案提出具体建议,并提议双方技术团队就此进行视频磋商。中方同意立即启动下一阶段磋商,并欢迎欧方团队尽快来华。第三,双方政治意愿笃定:特别重要的是,双方公报显示,双方重申了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的政治意愿,明确了继续将价格承诺作为本案的解决途径。随着终裁措施实施日期的临近,中欧围绕电动汽车调查的对话及博弈仍在持续,对产业界来说,关税施行的负面影响凸显,不仅直接打击中国对欧电动汽车出口,减少欧盟市场消费者的选择,也将向欧盟绿色转型和全球应对气变努力发出错误信号;关税的另一大“副作用”则是贸易摩擦升级,势必将对双边和多边贸易带来更加深远和广泛的影响。欧洲舆论注意到,相比欧方期望通过关税驱使中国企业赴欧建厂投资,更现实的情况可能是,贸易冲突的“升级”或将导致相关汽车制造商暂停对欧投资。周四,彭博社报道,谈判进行之际,中方汽车制造商暂停在欧盟寻找生产基地和签署新协议,并总体上保持低调。知情人士称,东风汽车集团暂停在意大利生产汽车计划。此前,在对华纯电动车征收反补贴税的投票中,意大利投了赞成票。另一方面,中方舆论则“提醒”认为欧盟在谈判中采取“分化策略”。本周,知名媒体“玉渊潭天”在微博发文表示,欧盟正通过与中国企业私下约谈的方式试图获得谈判优势。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丁如解释道,根据WTO框架,反补贴争议通常可通过两种方式解决:其一为“政府承诺”,即政府层面作出不再继续提供补贴的承诺。但由于欧盟对“补贴”的认定不合理,中方难以接受此方式。其二为“价格承诺”,即在市场规律基础上,由双方商定公平的贸易价格,从而促使欧盟取消反补贴调查,后者更贴近目前中欧实际情况。报道说,8月24日,中方的合法代表中国机电商会已正式向欧委会提交了“价格承诺”方案,并获得上汽、吉利、比亚迪等12家中国企业的正式授权支持。报道说,该方案不仅能维护中方企业的利益,也顾及了欧方电动汽车行业的现实困境。然而,欧盟未接受这一整体方案,而是选择与中国企业(含在华外企)逐一私下谈判,甚至延伸至部分企业的下属公司,企图通过分化中国企业的团结,从而在谈判中占据优势。专家分析,集体谈判可以兼顾那些当前在欧洲市场份额占比较少的企业。如果欧盟与部分企业达成价格承诺,其代表性和合理性肯定大大降低,一些企业将被迫接受相对较高的出口价格,进而丧失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同时,欧方还希望通过分化策略引导中国企业在欧洲本地投资设厂,以带动当地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报道指出,欧方此举意在让中国企业带来更高效的生产模式和技术,但这不仅是建厂问题,还需有完备的产业链生态支撑。而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生产效率建立在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充分竞争环境上,这种特有优势难以直接移植到欧洲,因而欧盟试图以“暗渡陈仓”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可能难以奏效。报道提醒,中国企业在面对欧方的分化策略时应保持警惕。个别企业可能面临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选择,但若此时接受欧方的诱惑,不仅会削弱中方整体谈判的筹码,还可能损害中方的团结与长期利益。这种短视行为最终损害的不仅是企业个体,还会对整个行业甚至国家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大趋势下,中欧双方若能在电动汽车关税争议中达成一个公平、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将为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提供有益场景。欧盟的绿色转型离不开高效、可靠的产业链支持,而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也同样需要开放、公平的国际市场环境。欧盟中国商会期待双方加快谈判,尽快达成建设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