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央企“抛弃”新能源,风光不再?央国企抛售新能源的困境!
首页
研究院概况
新闻中心
合作交流
政策法规
能源革命
共建伙伴
美丽中国
资料下载
山西双碳能源革命研究院
搜索
首页
研究院概况
概况
愿景使命
院长寄语
大事记
机构设置
标识系统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本院动态
全球资讯
国内资讯
通知公告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国内合作
全球视野
政策法规
国际政策
国内政策
地方政策
能源革命
专家观点
研究报告
CCER
共建伙伴
美丽中国
资料下载
央企“抛弃”新能源,风光不再?央国企抛售新能源的困境!
发布日期:2024-10-28
来源:山西双碳能源革命研究院
浏览量:1145
分享
下半年以来,已有多家能源央企紧急撤出新能源项目。
以被称为新能源装机“巨无霸”的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电投”)为例,截止至2023年底,国电投持有69.2GW光伏项目,在光伏投资领域一直“遥遥领先”!
但今年8月以来,旗下内蒙古公司、河北公司、重庆公司等陆续出售、转让、停止光伏项目。
9月5日,北京产权交易所网站显示,国电投下属重庆电力有限公司挂牌转让持有的重庆绿欣能源发展有限公司20%股权,该公司持有149MW地面光伏电站的全部股权或控股股权。
8月17日,国电投下属的上海源烨,与中来股份停止在户用光伏EPC领域的合作。
这一系列出售、转让、停止的动作,已经被市场解读出“国电投要抛弃光伏电站业务”的意味。
无独有偶,
华能集团
于今年上半年暂停了分布式光伏的推进,明确了集中式光伏的择优开发,对光伏的发展侧重点有了调整。7月,又修订了风电和光伏项目投资决策及备案管理细则,提高了决策效率。东方电气集团全资子公司东方电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转让东耀新能源(张北县)有限公司95%股权。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控股的河南九域龙源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挂牌转让浚县九域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51%股权、临颍县九域能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51%股权,以及舞阳县九域能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51%股权。
央国企抛售新能源的困境
首先,政策变化让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增加了不确定性。
今年,已经有多地发布政策,承载力分区调整,暂停分布式光伏并网。在消纳难、承载力不足的情况下,大量电站无法按计划并网。随着风光新能源平价上网政策的实施,以及新能源入市等带来电价下行,近年发电企业新能源板块的收益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中广核新能源上半年收入同比减少19.7%,净利润同比减少7.3%;大唐新能源上半年收入同比减少5.02%,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15.67%,净利润率也由2023年同期的33.67%降为29.90%。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大背景下
,分布式进入电力市场交易,直接打破了传统的项目收益测算模型,颠覆了过去的商业模式。
户用光伏中出现的建站选址过错、设计缺陷、运输粗暴、违规施工、运维体系不健全等现象,严重束缚和阻碍了户用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外界也给新能源项目带来很大的阻力。
根据今年7月中央巡视组对多家央企新能源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国家电投被指光伏产业大而不强,需解决亏损项目问题,且须在确保消纳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前避免进行实质性投资。国家电投面临多重问题,压力不小。
压力不仅出现在光伏行业中,风电也面临着同样境况。据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蒙西、蒙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西藏风电利用率低于95%,风电项目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便是项目能够带来的收益。
据悉,近几年其新增的新能源项目有近40%无法完成项目立项时承诺的收益率,部分项目资产效益不高、持续亏损,甚至是投产即亏损。
以甘肃为例,当地的开发商表示,在2022年获取的某光伏项目指标,2023年年中开始建设并完成了组件招标,但到现在,该项目已亏损高达8000万元。
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一样,基本属于“靠天吃饭”。今年上半年,风资源不如去年同期,利用小时数明显减少,因此,今年上半年,国内多数风电场的发电量同比下滑,效益也随之下降。
收缩新能源投资,影响几何?
短期看,可能会造成风电光伏电站出现资产贬值。
发电央企调整新能源开发的节奏,买卖电站项目更加精挑细选,让电站交易市场遇冷,很多电站开发者的项目恐怕会砸到手里,如果出现收益不可控,只能低价甩卖,造成资产贬值。
长期来看,央企的抛售行为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对新能源行业的信心,从而影响新能源项目的整体投资热情,造成大范围“弃风弃光”的现象出现。
市场竞争主体的减少,也会导致一些效率低下的企业继续存在,降低整个行业的效率。
但央企的退出也可能促使资源重新配置到更有效率和竞争力的企业或项目中,因此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促使政府重新审视和调整新能源项目的政策和策略,特别是在新能源项目的经济性、收益率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包括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或其他激励措施,以鼓励更多的私人投资和国际合作进入新能源领域。
搅活一池春水
还要看到的一点是,此番央企大规模退出新能源项目,不能武断地判定为央企停止进军新能源,更不意味着新能源产业就此逐渐退出市场。
近期也有不少央国企仍在不断成立和收购新能源公司:
国家能源集团子公司甘肃电力有限公司绝对控股的光伏发电公司日前成立。
龙源电力发布公告称,国家能源集团拟注入的新能源资产,系其下属部分省公司体内符合注入条件的新能源公司股权,预计新能源装机规模约400万千瓦,初步计划分批注入。
9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达24%。
新能源行业的洗牌,优质企业有望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扩大市场份额;而部分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央国企布局的调整,未来,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模式或将发生变革,更加注重效率与效益的平衡,其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国家的政策也会持续支持,市场机制也将不断完善。
新能源的新一轮洗牌中,或许央国企下场和上场的“大动作”,才能真正颠覆市场格局。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评论